四肢瘦小卻大腹便便?醫:當心是睡眠不足導致「內臟脂肪」過多

四肢瘦小卻大腹便便?醫:當心是睡眠不足導致「內臟脂肪」過多
【信傳媒 / 陳稚華】  發布日期2022-12-15 


19歲以上民眾超過5成有腰圍過大的情形,即使身體質量指數(BMI)屬於正常,仍有近2成腰圍過大。(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腰圍超標是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但為什麼體型看起來不算胖、四肢也算瘦,但唯獨小腹卻很大,且明明已經努力運動了,肚子的肉卻仍難以消滅?
依據2017至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指出,19歲以上民眾超過5成有腰圍過大的情形;再者,即使身體質量指數(BMI)屬於正常,仍有近2成腰圍過大,顯示民眾比較會注意體重控制,但容易輕忽腰圍管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此時要注意的不單是外表肥胖問題,而是要當心「內臟脂肪」過多!
究竟腰圍過大、內臟脂肪過多,會引起身體哪些疾病?

5項符合3項就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員
潘富子指出,雖然對於健康體態大多會用BMI作為評估方式,卻容易輕忽腰圍管理問題,「現代人常見有飲食西化及不良生活習慣,腰圍超標更是常見,靠BMI指數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
她表示,內臟脂肪最容易觀察的症狀就是腰圍大小,「內臟脂肪過多會導致腹部肥胖,腰圍也會跟著增加,當內臟脂肪活性大,會釋出游離脂肪酸,導致胰島素阻抗,就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其他各種代謝性疾病的機會。」衛福部也指出,已有研究調查當內臟脂肪過多,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之風險,分別是一般民眾的1.44及1.56倍。
潘富子也強調,以下5項因子只要符合(含)3項以上,就已是代謝症候群的一員,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都會比一般人還要高,包括:
1. 腰圍超過標準尺寸(男性標準腰圍應<90cm,約35吋、女性標準腰圍應<80cm,約31吋)
2.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3.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
4.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
5.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成為代謝症候群的一員,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的風險都會比一般人還要高。(圖片來源/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睡眠不足」也會導致內臟脂肪增加
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王羚表示,美國Mayo Clinic在今年4月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缺乏足夠睡眠和沒有節制的飲食,會加速身體熱量消耗,進而導致反饋機制-脂肪堆積。研究也發現,缺乏良好的睡眠會導致腹部脂肪增加9%、腹部臟器脂肪增加11%,而臟器脂肪堆積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和糖尿病發生率成正比。
王羚解釋,「這項研究發現不論是年輕、苗條或健康的受試者,只要減少睡眠時間一段時間,每日的熱量攝取、體重微增、腹部脂肪都會增加,且主要堆積內臟周圍(尤其是腹部的脂肪),而非過去認為會堆積在表皮或皮下組織。重要的是,即使之後就算回到恢復期,把缺乏的睡眠時間補回來、熱量攝取減少,體重雖下降,但內臟脂肪依然會持續增加。說明了睡眠不足會觸發內臟脂肪堆積,是肥胖、心血管、新陳代謝疾病好發的危險因子。」
王羚也說明,單單衡量體重變化往往會低估睡眠不足造成脂肪堆積的影響,因此特地使用電腦斷層來觀測。「研究發現,實驗組研究對象的臟器周圍脂肪的明顯變化,讓人不得不正視睡眠不足對新陳代謝疾病的潛在影響,而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導致內臟脂肪逐漸積累擴張。」

日常生活「2大習慣」減少臟器脂肪堆積
至於要如何減少內臟脂肪?
潘富子表示得從形成的主因來看起,「大多來自飲食不正常,偏愛吃油炸食物、高糖份食物或有喝酒習慣等,都易導致內臟脂肪的增加;若飲食習慣不改變,就算是運動量再大,降低內臟脂肪還是很有限。」
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從未量過腰圍者應儘速量測,若腰圍在正常範圍者,建議配合每年的健檢至少量1次;若腰圍超標者,應配合體重控制,建議每週至少量測1次。

國健署提醒腰圍超標者,應配合體重控制,建議每週至少量測1次。(圖片來源/國健署)
王羚最後也強調,「睡眠不足與體重及脂肪堆積影響甚鉅,對於無法改變睡眠的長度和模式的族群,盡所能地節制飲食及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以維持身體健康的新陳代謝,減少臟器脂肪堆積、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好發率。」

【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生活有保障。】

     王  羚醫師介紹          新聞原文連結          回本院官網首頁

台北中山醫院FB粉專 台北中山醫院LINE粉專 台北中山醫院新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