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期刊震撼病例!長期打胰島素竟長腫瘤?醫揭打針部位3關鍵

醫學期刊震撼病例!長期打胰島素竟長腫瘤?醫揭打針部位3關鍵

【TVBS健康2.0 / 朱育嫻】  發布日期:2025-07-02

打胰島素-腫瘤-部位-胰島瘤-胰島澱粉瘤

打胰島素要小心腫瘤?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出一則特殊臨床案例,引發醫界關注!一名長期施打胰島素的患者,因為總是注射在同一部位,竟在腹部出現兩顆外觀怪異的腫塊,導致胰島素吸收異常、血糖控制失衡。

胰島素天天打同一處 竟長出腫塊

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引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案例指出,該名患者多年來都將胰島素注射於肚子的同一個位置,最後導致該處長出兩顆像鬍鬚一樣的腫塊,糖化血紅素仍高達9.2%。陳欣湄說,這代表胰島素的吸收效果大打折扣,治療效果變得忽高忽低,甚至可能引發低血糖危機。

纖維狀沉積堆積形成「胰島瘤」

這樣的腫塊是惡性腫瘤嗎?陳欣湄解釋,這並非惡性變化,而是胰島素反覆在同一部位注射後,皮下出現異常蛋白質沉積的結果,這些沉積物就像纖維狀的膠水,會逐漸堆積並變硬,形成腫塊。醫學上稱為「胰島瘤」(insulin ball)或「胰島澱粉瘤」(amyloidoma)。

避免無效治療!打胰島素3原則必記

陳欣湄進一步提到,這類情況並非孤例,臨床上曾出現類似個案,有的腫塊像一顆硬球,有的則像肉瘤,看起來雖然嚇人,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腫塊會影響胰島素的正常釋放與吸收。當患者繼續在這些硬塊區域施打胰島素時,藥效可能大幅減弱甚至無效,導致血糖忽高忽低,進一步增加併發症風險。

那麼,長期需要注射胰島素的患者,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這類問題?陳欣湄提醒3項施打原則:

1.輪替注射部位

可選擇的施打區域包括腹部、大腿、臀部及上臂,建議每天更換部位,避免天天在相同位置注射。最好能事先規劃區塊或使用記錄工具,協助清楚掌握施打區域,減少重複紮針的機會。

 

2.定期檢查注射部位

患者應養成「摸一摸」的習慣,定期觸摸打針處,檢查是否出現硬塊或不適;如果發現「硬且不動」的腫塊,且長時間不消退,就要提高警覺。一般的脂肪增生在停止注射後會逐漸消退,但胰島澱粉沉積則不會自行消失。

3.避免在硬塊處持續注射

一旦發現硬塊或異常腫塊,應立即更換注射位置,千萬不要再往該處繼續施打,否則可能出現劑量愈打愈多,效果卻愈來愈差的惡性循環。

◎ 圖片來源/翻攝自陳欣湄臉書  ◎ 資料來源/陳欣湄醫師

【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生活有保障。】

       陳欣湄醫師介紹          新聞原文連結          回本院官網首頁     

         本院FB粉專            本院LINE粉專            本院新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