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期刊曝打胰島素竟長腫瘤? 醫:最好輪替注射部位

醫學期刊曝打胰島素竟長腫瘤? 醫:最好輪替注射部位

【自由時報 / 健康網 / 紀麗君】  發布日期:2025-07-03

國外有病患因為胰島素注射在腹部同區域,導致該部位長出腫塊。示意圖。(圖取自shuttestock)

國外有病患因為胰島素注射在腹部同區域,導致該部位長出腫塊。示意圖。(圖取自shuttestock)

胰島素施打竟變成腫瘤?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分享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案例,病患因為胰島素注射在肚子同1個區域,導致這個部位長出2顆像鬍鬚一樣的腫塊,同時持續施打胰島素狀況下,病患糖化血紅素仍高達 9.2%,表示胰島素吸收不穩定。她建議糖友,最好輪替注射部位,更要注意胰島素的吸收,避免施打劑量越來越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

關注糖友的陳欣湄,在臉書專頁「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引述「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指出,多年來胰島素注射在肚子同1個區域,結果那個部位長出2顆像鬍鬚一樣的腫塊,除了外觀受到影響,施打的效果也是,他在持續施打胰島素的狀況下,糖化血紅素仍高達 9.2%,代表胰島素的吸收不穩定。

不少人會問這種看起來可怕的腫瘤,到底是什麼?陳欣湄表示,它不是惡性的東西,當胰島素在皮下同個位置下反覆注射,會產生異常蛋白質沉積(像纖維狀的膠水),逐漸累積、變硬,形成腫塊,被稱為「胰島瘤」(insulin ball)或「胰島澱粉瘤」(amyloidoma)。

陳欣湄接著說,這不是唯一案例!先前也發生過類似的,有些變成像一顆硬硬的球、或者像肉瘤,只是這個案例,外觀上看起來特別怪異。

陳欣湄提醒,除了外觀要注意外,更需要注意的是「胰島素的吸收狀況」。因為注射在這些沈積處的胰島素,無法正常釋放到血液中,導致有時過量、有時無效,造成血糖忽高忽低,甚至低血糖發作。

建議長期需要施打胰島素的3重點

陳欣湄說,門診中還是有一些需要長期打胰島素的患者詢問,能打的地方就這麼多?該怎麼做比較好?

1.按照規律,輪替注射部位

●腹部、大腿、臀部、上臂都可用

●每天更換部位,避免天天打在同一點

●建議畫出區塊或使用輪替記錄,避免重複紮針

2.按照定期摸摸打針處,有沒有硬塊或不適

如果摸到「硬的、不動的腫塊」且長時間不退,要提高警覺,一般脂肪增生在停打後逐漸消退;但類澱粉沈積不會。

3.不要在硬塊區域繼續施打胰島素

請提醒家裡有定期施打胰島素的病人,避免施打劑量越來越高、卻越來越沒有效的狀況。

 

【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生活有保障。】

       陳欣湄醫師介紹          新聞原文連結          回本院官網首頁     

         本院FB粉專            本院LINE粉專            本院新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