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台灣女性「高密度乳房」 醫籲多影像助早偵測

8成台灣女性「高密度乳房」 醫籲多影像助早偵測

【自由時報 / 健康網】  發布日期:2025-10-20

台灣女性乳房密度普遍偏高,約8成屬於「高密度乳房」族群,影像上白色實質組織容易與腫瘤重疊,使早期偵測更加困難;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台灣女性乳房密度普遍偏高,約8成屬於「高密度乳房」族群,影像上白色實質組織容易與腫瘤重疊,使早期偵測更加困難;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多年來穩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僅2022年就有超過1萬7千名女性確診罹癌。醫師提醒,台灣女性乳房密度普遍偏高,約8成屬於「高密度乳房」族群,影像上白色實質組織容易與腫瘤重疊,使早期偵測更加困難。

台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指出,高密度乳房在乳房X光攝影中會呈現大片白色實質組織,與腫瘤在影像上的表現相似,因此可能掩蓋早期病灶,影響診斷精準度。乳房影像學沒有「哪一項最好」,而是「哪一項最合適」。不同影像技術各有優勢與限制,唯有依年齡、乳腺特性與個人風險搭配選擇,才能讓影像結果最精準,真正達到早期偵測與預防目的。

陳墨繁指出,若僅依賴乳房攝影,容易出現視野死角,因此建議採取「多影像組合」策略,例如乳房攝影(Mammography)搭配手持乳房超音波或自動乳房超音波(ABUS),能夠從不同角度補足盲區,提高手術前期的發現率,也降低誤判風險。

AI自動乳房超音波崛起 適合高密度族群

陳墨繁表示,隨著人工智慧與醫療影像技術的進步,全自動乳房超音波(ABUS, Automated Breast Ultrasound System)已逐漸成為乳房篩檢的重要輔助工具。與傳統手持超音波不同,ABUS可藉由自動掃描方式獲得完整且標準化的3D乳房影像,大幅減少操作者經驗差異,並能在高密度乳房中提供更均勻的覆蓋範圍。

她指出,ABUS特別適合40歲以下或乳腺密度偏高的女性,可彌補乳房攝影的限制;而50歲以上女性則建議仍以乳房攝影為主要篩檢方式,再依醫師評估加做超音波或ABUS,以達到最佳偵測效果。

「每種影像檢查都有其定位與目的,並非互相取代,」陳墨繁強調,「重要的是依據年齡、乳腺密度、家族史與個人風險因子,量身訂出最合適的檢查組合與頻率。」

超音波、ABUS、乳房攝影 分齡搭配最準確

不少女性會詢問何時該開始做乳房篩檢、又該做到幾歲?陳墨繁說,只要仍具罹患乳癌的風險,就應持續篩檢。國際共識也指出,若身體健康、無嚴重慢性病,年齡並不是停止篩檢的理由。

台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指出,女性可依乳腺密度、年齡及家族史風險,與醫師討論影像檢查策略。(美兆診所提供)

台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指出,女性可依乳腺密度、年齡及家族史風險,與醫師討論影像檢查策略。(美兆診所提供)

她依臨床經驗提出分齡建議:

●20至30歲高風險族群:建議每年接受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ABUS檢查;若具家族史或遺傳風險,可每6個月追蹤一次,並與醫師討論是否加做基因檢測。

●30至35歲女性:可每年接受手持超音波或ABUS一次,視乳腺特性及前次結果調整檢查頻率。

●35歲以上女性:建議採乳房攝影搭配手持超音波或ABUS,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若前次影像顯示異常,應依醫師指示縮短追蹤間隔。

定期檢查才能早一步掌握變化

陳墨繁提醒,乳癌早期階段往往「無痛無感」,等到出現觸痛或明顯腫塊時,可能已進展至中晚期。女性應建立個人影像基準線,讓醫師能比較不同時期的變化,提早察覺異常。

她也強調,現代影像技術進步迅速,從AI輔助判讀到3D乳房攝影,皆能提升早期診斷率,但最重要的仍是定期篩檢、遵從醫囑與風險評估。

「乳癌可怕的不是確診,而是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陳墨繁說,「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癒率非常高。」

【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生活有保障。】

       陳墨繁醫師介紹          新聞原文連結          回本院官網首頁     

         本院FB粉專            本院LINE粉專            本院新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