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與極早產挑戰 醫病對話開啟更安全的安胎新篇章

妊娠糖尿病與極早產挑戰 醫病對話開啟更安全的安胎新篇章

【四季線上】  發布日期:2025-10-31

妊娠糖尿病與極早產挑戰 醫病對話開啟更安全的安胎新篇章

台灣高危險妊娠比例逐年上升,除了妊娠糖尿病外,孕期24至28週的極度早產高風險孕婦的安胎治療更是臨床棘手的挑戰。面對「如何安全延遲分娩」的共同難題,專家呼籲醫病應透過良好溝通,結合新一代安胎藥物的臨床證據與健保給付政策,攜手打造更安全的孕程。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部長暨一般婦產學科主任黃建霈醫師說明:「在安胎照護過程中,孕婦本身已承受高度壓力,如果又因安胎藥物副作用造成心悸或呼吸不適,往往會進一步加劇焦慮。這時候,醫師需要傾聽孕婦的擔憂,並提供專業建議,才能讓治療更順利。」

周產期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大雲林分院婦產部主任林芯伃醫師指出,對妊娠糖尿病孕婦而言,「血糖穩定」是最核心的用藥考量。「我們希望藥物不會造成血糖大幅波動,副作用越低,孕婦的住院治療過程就越平穩,醫護人員的照護負擔也能相對減輕。」

母胎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蕭勝文醫師補充,臨床溝通必須「讓證據說話」。當醫師能以數據說明不同藥物的副作用差異,例如乙型受體促效劑與催產素受體拮抗劑在血糖與心血管反應上的風險比較,孕婦更能理解醫師的建議。

專家一致指出,安胎治療的目標之一是延遲妊娠48小時,讓寶寶能有更多時間發育成長,也使醫師有時間針對產婦狀況採用合適的治療策略。國際臨床試驗與系統性回顧研究證實,催產素受體拮抗劑能有效延長妊娠,副作用發生率低於傳統乙型受體促效劑,母嬰耐受性佳。[2][3]

2025年2月起,健保已將催產素受體拮抗劑的給付範圍擴大至懷孕24至28週的極度早產族群,並放寬給付條件,可使用至滿28週,且不受單次懷孕療程次數的限制。林芯伃醫師表示:「對於極度早期早產的孕婦而言,寶寶每增加一天存活率就會有意義的增加[4]。最新健保給付規範讓我們能替肚子中的寶寶多爭取延遲妊娠,就多一份保障。」相關研究顯示,延遲分娩能顯著降低胎兒腦部損傷與壞死性腸炎等重症風險,越晚出生的早產兒在生理穩定度與預後表現更佳,家庭後續照護與經濟負擔也相對更低。此外,為母嬰爭取更完整的治療時間,亦能降低早產兒發生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對出生後的胎兒的呼吸有所助益,降低併發症、增加存活率。[5]

黃建霈醫師總結,安胎的成功依賴三大基石:第一,藥物安全性;第二,接軌國際指引與引用實證數據;第三,新健保給付規定的支持,「當孕婦知道這些治療的選擇具有科學根據、有政策保障,醫病雙方的信任度自然提升,孕婦也更能安心接受治療。」

專家共同呼籲,高風險孕婦及其家屬應諮詢醫師並依據醫師的專業與佐以實證數據的建議,共同選擇最適合的安胎策略,為母嬰健康守住最後一道防線。

 

【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生活有保障。】

       蕭勝文醫師介紹          新聞原文連結          回本院官網首頁     

         本院FB粉專            本院LINE粉專            本院新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