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汗≠排毒!醫揭「4大汗」意義…出現這種汗要盡速就醫

流汗≠排毒!醫揭「4大汗」意義…出現這種汗要盡速就醫

【CTWANT / 朱冠宇】  發布日期:

流汗≠排毒!醫揭「4大汗」意義…出現這種汗要盡速就醫

醫師分析常見的4種流汗類型。(示意圖/Pixabay)

不少人把出汗視為排毒,還認為汗流得越多,毒就排得越多。但醫師指出,汗流得多不見得是好事,且衣服上的汗漬如果洗不掉就可能代表陰陽失調,而沒有汗還是「身體非常不好的表現」,並提供各種補方來對症下藥。

中醫師彭溫雅在節目《健康2.0》指出,運動後的大汗屬「心氣往外」表現,但「汗流太多又伴隨發冷」,則代表氣虛、人體無法控制毛孔收縮,進而造成傷害,建議服用人蔘補氣改善;男性常見的臭汗,則為濕熱體質表現,也多和飲酒、吃高油脂食物有關,建議吃台灣特產的薏仁排除濕氣,或利水的豆漿改善汗臭。

常讓家庭主婦不高興、老公兒子無奈的汗漬,則是典型的陰陽失調,建議可在菜或湯中加入枸杞改善;若出現「沒有汗」,就要小心可能是身體非常不好的表現,因為這代表「心氣不足」才會讓人流不出汗,建議夏天時若有這情形,可食用羊肉調理。

台北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則補充,許多人都有「夜間盜汗跟腫瘤有關」的迷思,其實睡眠時出汗與環境、身上衣物多寡,甚至睡前是否攝取辛辣食物或飲酒有關,若盜汗者皆無上述情形,就要留意「身體有系統性問題」。

陳欣湄進一步指出,這可能與癌症、內分泌、神經問題和女性更年期有關,並要留意是否有體重減輕、莫名發燒情況與夜間盜汗同時出現,若有相關病徵就應立即就醫。陳欣湄也表示,女性盜汗要留意是否已停經,甲狀腺亢進、多汗症、中風患者、特殊脊椎損傷者,都有連續出汗的可能。

【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生活有保障。】

     陳欣湄醫師介紹          新聞原文連結          回本院官網首頁

台北中山醫院FB粉專 台北中山醫院LINE粉專 台北中山醫院新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