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提醒:這種人再養生也要照大腸鏡!3個QA避免大腸息肉變腸癌

醫師提醒:這種人再養生也要照大腸鏡!3個QA避免大腸息肉變腸癌

【早安健康 / 吳慧禎、黃品儒】  發布日期:2022-08-24   

余天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診斷出直腸癌後,積極抗癌8年,陸續經歷手術、化療等治療方法,最終癌細胞仍擴散全身,2022年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大腸直腸癌這幾年帶走不少我們熟悉的名人,豬哥亮、賀一航、李國修等名人,皆因大腸直腸癌逝世,其中,大腸癌之所以會發生,原因多半與飲食習慣、運動量少、菸酒、肥胖有極大的關聯,但醫師特別提醒一個族群,就算再養生,也應該要照大腸鏡,及早揪出癌症病變的前兆。
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已是世界第一,尤其,一項統計還發現,台灣50歲以上的人,竟然近一半有大腸瘜肉。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可能身為腸癌候選人卻還不曉得,因為根據國健署的統計,今年度(2021)竟恐有萬名大腸息肉及千名大腸癌患者待發現!

Q1 大腸息肉不切掉會變大腸癌嗎?3要點決定息肉切不切

談到大腸息肉,大家最擔心的就是該不該切掉?不切掉會不會變成大腸癌?台北中山醫院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吳文傑坦言,這確實是每次做完大腸鏡檢查,最多病人會問的問題,「或者也有的病人是,我們醫師留下一兩顆息肉沒有切,他就非常緊張!很擔心為什麼沒有切?」事實上,醫生在判斷大腸息肉要不要切除時,會根據三個重點綜合考量、評估。

1.息肉的位置

首先,大腸息肉有2成的情形會長在大腸右側的位置,也就是升結腸、靠近盲腸處,這個區塊同時也是照大腸鏡過程中比較難照、難以確保完整檢查的地方,「所以那邊長瘜肉,有1/4的機會可能會變癌症,我們一定會切掉。」
另外,還有7成的息肉會場在所謂乙狀結腸與直腸的位置,靠近肛門口,這個部位的息肉也建議切除最後則是不到1成的息肉長在橫結腸、也就是所謂降結腸的地方,相對來說不算最高。

2.息肉的大小

「我們曾經碰過有病人長3、40顆瘜肉,甚至有100顆的,那個要切完全部就有難度,所以我們會先從大的先切除。」醫師說明,一般來說大於1公分的息肉,確實癌症風險較高,可能將近10%,若是3~4公分的息肉,大腸癌的風險甚至會來到50%~60%,基本上應該能切就切。若是大小在0.5公分以下的微小型息肉,沒有立即切除,也不必太恐慌,因為3年內病變成癌症的風險相對算低,也可以持續追蹤,3年後再切除即可。

3.息肉的種類

最後則是息肉種類。目前的大腸鏡技術已經很發達,可以用鏡頭一看便知息肉的類型,判斷癌變風險高低。吳文傑醫師舉例:「比方說絨毛狀腺瘤高達將近40%的機率可能變癌症,如果是管狀絨毛腺瘤,也有25%的癌症風險,這都盡量能切就切。」不過,還有一種增生性息肉,很常因為乾硬糞便通過直腸,表皮被長期磨損,進而摩擦、增生出厚皮,就出現所謂的增生性息肉,這種瘜肉的癌症風險相對低,未必要立刻切除。

一生罹癌率可達8成⋯醫生提醒:符合1條件再養生都要照大腸鏡

即便現代人很重視養生,要注意的是,大腸息肉很多時候並沒有特別的症狀提醒你,定期檢查還是必備手段。吳文傑醫師強調,談到大腸癌風險高低就不能不提到基因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家族遺傳,「假設你有家族遺傳史,尤其是一等親中有幾個大腸癌的病人,甚至親人40歲以前就得到大腸癌,就算相當早得到腸癌,那高度可能是有基因問題!」因為有遺傳史的人中有5%,一生中罹大腸癌機率可能達8成之高,格外要注意大腸癌發生率高於一般人,醫師建議,這類型的人應該定期照大腸鏡,若有息肉則建議應該切除,避免癌症病變的風險。
醫師幾個月前曾遇到一名50歲的患者,一直沒有照過大腸鏡,因為肚子痛而就診,但是他的爸爸、哥哥都有大腸癌病史,醫師幫他做大腸鏡檢查發現,已經是大腸癌第三期!後來又請該患者的弟弟也前往檢查,無奈也有近2公分絨毛狀腺瘤,已是病變前的病灶,所幸還沒有變成癌症。「所以像這種家族性的問題,如果你有一個人發生的時候,每個人都要去檢查,因為這個就是基因遺傳造成的!」

Q2 沒有開刀切息肉,如何降低癌症病變的威脅?

至於沒有切息肉的話,有什麼方法可以保健嗎?醫師強調,首先要定期追蹤,間隔不要超過3年,才能掌控息肉生長的大小與速度。另外則可以加做糞便篩檢,台灣目前50歲到75歲都有提供2年一次糞便篩檢,以台灣的狀況來說,若糞便篩檢為陽性,後續去照大腸鏡,約有一半都會發現癌前的大腸息肉!而當中真的變成癌症的,則約有5%,萬萬不容小覷。

Q3 大腸息肉有症狀嗎?3徵兆可能息肉太大、易癌前病變

許多人會擔心,自己大腸是否有長息肉,能不能從哪些徵兆去發現?醫師表示,大腸息肉如果是良性的,基本不會有什麼徵兆。但是,有3種狀況,很可能是大腸息肉已經太大顆,或是有癌前病變:

1.糞便帶血

息肉過大,且是癌前病變的話,可能會導致滲血、流血的狀況,可以透過糞便篩檢出糞便出血的狀況,台灣一半的病患都是透過糞便篩檢出的。

2.排便不順、脹氣:息肉過大塞住腸子,導致脹氣、排便不順。

3.糞便細長

萬一息肉靠近直腸、肛門口,可能導致排出的糞便一條一條,像冰淇淋一樣較細長,且需要用力才能排出。

還有哪些檢查可以揪出大腸息肉?吳文傑醫師指出,像是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方式檢查出大腸息肉的確診率比較低。另外一種透過顯影劑灌入大腸覆蓋在大腸黏膜,藉此照出息肉的放射線攝影的方式,但是準確率也比較低。醫師表示,如果有糞便出血、潛血,排便出現變化,還是要照大腸鏡,才能有最完整的檢查。

照大腸鏡之前,不注意這些事會大大影響準確率!

如果想要去檢查自己是否有大腸瘜肉,或是息肉有癌變的可能,但是又很擔心做大腸鏡檢查事前清腸會造成不適,且檢查過程中會很不舒服。吳文傑醫師指出,如果害怕檢查不適的人可以選擇無痛大腸鏡。另外有2點在照大腸鏡前可以注意的細節。

1.選擇的方式

選擇無痛大腸鏡,醫師會給予麻醉藥物,讓受檢者在睡眠中完成檢查,基本上不會有感覺。相反,選擇清醒之下檢查的人,可能會因為曾接受腹部手術、生產、腹膜炎、盲腸炎等因素,導致腹部有沾黏,產生疼痛感。此外,有些較瘦小的女性也可能因為身體裡的空間較狹小,同樣容易產生疼痛感。

2.清腸的效果

「清腸是否乾淨」是影響大腸鏡診斷準確率的重要因素,目前的清腸劑也不大難喝,只要按照醫囑服用,並搭配檢查前3日的低渣飲食(避免攝取高纖食物、肉類、豆類、奶類等,可以吃白麵條、白吐司、白麵包、白稀飯等),清腸效果也會非常好。

預防大腸瘜肉、大腸癌,從4件小事開始

如果有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較一般人高出許多,醫師提醒這樣的人就是要去規則的檢查、追蹤,有些人甚至會接除息肉,甚至把大腸拿掉。

吳文傑醫師也提醒大家平時要盡可能避免以下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1.戒菸

抽菸的人大部分息肉比較大顆,或是有癌前病變的狀況。

2.稍喝酒

小酌怡情,但是如果喝酒過量,甚至有酗酒的情況,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較高。

3.控制體重

臨床、研究發現肥胖與大腸癌也有關係,醫師也提醒要控制體重,也要避免胰島素阻抗的狀況。

4.飲食控制

蔬果多吃,避免醃製物、加工食品、攝取過多紅肉。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化學物質,像是染髮劑等。

大腸直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率其實非常高。年過50歲的人都需要進行篩檢,但是現在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加上家族遺傳基因等因素,建議40歲以後就應接受相關檢查。

【中山醫院關心您的健康!呼籲您定期健康檢查,生活有保障。】

吳文傑醫師介紹:https://www.csh.com.tw/division_group_doctor_info.php?doc=1&doctor=81

轉載自:https://www.edh.tw/media_article/1160

台北中山醫院FB粉專台北中山醫院LINE粉專台北中山醫院新聞專區